
近年來,魚苗投放后大量死亡的事例不斷發生,部分水體放魚苗后幾乎全部死亡。為恢復生產,需要重新放苗,部分水體要2~3次重復投苗才成功。不僅帶來極高的苗種成本,且耽誤了生長時間,部分魚當年不能上市。
魚苗本身原因
1.苗種退化:魚苗苗種退化是行業內普遍認同的事情。繁殖親本個體小、培育親本不重視、魚性成熟個體小型化、親本沒有跨區域交流、親本產卵、產精能力下降、近親繁殖、抗病力差、發病率高、成活率低、生長性能下降,這些都是苗種退化的常見表現。苗種退化后培育、運輸、投放水體后成活率下降。
2.魚苗感染鰓霉引起死亡:魚苗感染鰓霉而死亡,加上該病的隱蔽性,被診斷率不高,已經成為魚苗投放后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。在池塘中常見的表現是:放苗后10~15天開始大量死亡,每天死亡數量可達到存量的10%以上,魚苗累計死亡率可達存量的80%以上。
3.魚苗細菌感染:苗種期間多發的病有:細菌性爛鰓病、腸炎病、白頭白嘴病、爛身病等。這些多為魚苗受傷后引起的細菌感染,可能是孵化過程中碰到硬物、操作過程中受傷引起,發現這些細菌病要及時治療,并且要治愈后觀察2天后才能投放下塘。
環境原因
1.水質差異:苗種培育池和投放水體的水質差異大,溫度、溶解氧、p H、硬度、氨氮、亞硝酸鹽、硫化氫、有毒物質等有差異,這些指標中有些容易檢測,有些檢測難度大或成本高。
2.沒有及時對魚苗消毒:魚苗投放前、捕撈、運輸過程中難免會擦傷,魚苗投放后進入新環境,應激加擦傷容易導致魚苗感染細菌,煙臺天源水產建議應及時進行消毒,提高成活率。